English

下乡找市场

——淮北市豫剧团发展纪实
2000-05-08 来源:生活时报 本报通讯员 苗中治 高文畴 本报记者 张传亚 我有话说

与全国一些专业剧团,特别是地市级专业剧团步履维艰状态不同的是,安徽省淮北市豫剧团红红火火地活跃在苏鲁豫皖的广大地区,成为一支很受群众欢迎的演出团体。据统计,1996年以来,该团共演出575场,其中商业性演出380余场,创经济效益27万元,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。

转变观念寻找市场

淮北市豫剧团成立于1975年,现为市文化局直属事业单位。在80年代之前,也曾有过辉煌,不仅在本市有较好的声誉,即使在周边地区也有较高知名度。90年代初,剧团遇到从未有过的窘境,全团50个演员,到1993年能参加演出的演职员不足20人,账面上仅有800元。

市场不相信眼泪。面对严峻的的情况,以彭超峰为首的新任领导班子认识到,剧团想活下去,主要靠自己,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去运作。为了一台戏能演起来,他们克服重重困难,在周边地区招聘演员;为了能有活干,他们当时不讲价钱,动用各路关系找客户,只要管饭,500元、300元都可以演。尽管当时生活得很艰难,但是整个剧团动起来了,有活干了。为了扬长避短,开拓服务空间,摸索闯市场的经验,他们还同河北省、河南省民间剧团合作演出,足迹遍及山西、河北、河南、江苏、山东等省市,不仅解决了剧团的燃眉之急,更重要的是他们真正接触到了演出市场。逐步树立了戏剧的市场意识、商品意识。

不仅要抢占市场,更重要的是开拓市场

剧团面临的困境,有自身的原因,同时也有外部各种娱乐活动的兴起使戏剧失去不少观众。这个剧团认为,要想把演出卖出去,必须改变坐在剧场等观众的状况,积极主动地去开拓市场。经过一番调查研究之后,他们决定把开拓市场的主攻方向放在农村。在市委市府的支持下,他们用一辆卡车改装成一个可以兼作80平方米戏台的大篷车,出发时,演员、道具、布景、床被、炊具一车装,到达目的地时,只需半小时就可以开戏,吃住由剧团自行解决,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农民看戏的开支。在淮北农村,农民每逢婚嫁、生子、子女考上大学、砌新房等喜事时,常请唢呐班子助兴,每次收费600元左右。根据这一行情,他们把每场演出的价位定在800元左右。在农民看来,演戏影响大、档次高、开销合适。尽管每场演出费不高,但是演出场次增加了,更重要的是,开拓出比较稳定的市场,吸引了更多的观众。仅1999年,农民个人主动请剧团下乡演出就达30余场,有的不远百里前来定戏,使剧团的演出范围扩展到鲁西南、豫东、苏北等地区。

增加品牌意识,提高演出水平

有了市场,没有品牌,也很难持久。现在农民的欣赏水平提高了,演出水平低,农民也不会买帐。基于这样的认识,淮北豫剧团很注意提高演员的素质。在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,他们仍从河南等地著名演出团体引进十几个人才。为把戏演好,每新排大戏,他们总要请来有影响的导演现场指导,力争节目精益求精。自己创作作品也是树立自身形象,提高知名度的重要方面。多年来,配合两个文明建设,剧团自己编排《袁凯装疯》、《包公休妻》、《老团长新传》等5台大戏。同时,他们还把电视小品的形式移植到舞台,创作了十余个戏剧小品,很受欢迎。去年,剧团创作编排的戏剧小品《武大郎入洞房》在全省小戏大赛中,一举夺得演出、编剧等4个一等奖,成为现在剧团演出时观众必点的剧目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